全部
盒马关闭会员店,开始面对新对手
经过5年的试验,盒马最终选择了放弃会员店这一赛道。近日,北京、苏州等地的多家盒马X会员店相继宣布,于7月31日停止营业,而目前仅营业的上海森兰店,也将于8月31日停业。至此,盒马X会员店将成为历史。在此之前,盒马经历过一波管理层的变动并顺利实现盈利。同时,管理层宣布,盒马未来的重点是盒马鲜生与盒马NB(邻里业务)两大核心业务。因此,盒马X会员店的关闭也是盒马战略聚焦的结果。今年,从外卖入手、以闪购为名的即时零售成为各互联网大厂最新的战场,生鲜作为另一项高频刚需的业务,也成为各家紧密布局的一部分。从前,盒马以山姆作为对标对象,会员模式被视作最重要的实践。而今,盒马的对手们是和自己更为相似的各大厂生鲜业务,应对措施自然要有所不同。在各家都在整合资源、协同生态,不放过任何一个高频刚需业务的当下,盒马也需要更聚焦,并且依靠集团的流量,来应对对手的攻势。在此背景下,有市场消息传出,阿里旗下淘宝将上线全新大会员体系,打通饿了么、飞猪、盒马等阿里系资源。在此之前,88VIP已更新了会员权益,其中包含自8月4日至9月10日,所有淘宝88VIP会员均可免费领取90天盒马X会员权益。随着这一策略的落地,盒马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加。1、战略转向:告别会员店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盒马会员发现,家门口的盒马会员店要停业了。其中,盒马X会员店北京世界之花店、苏州相城店、南京燕子矶店均于7月31日停业,仅剩的上海森兰店,也将于8月31日停业。其实,门店的关闭也不是最近几天才发生的。今年2月,盒马一口气在上海关掉3家会员店,之后又关闭北京大兴等地的会员店。密集的关店策略也意味着,盒马在会员店方面开始撤退。盒马的会员店之旅始于2020年10月上海浦东的首家门店。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曾高调对标Costco和山姆,试图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会员店”。扩张高峰时,全国门店数量达到10家,付费会员超300万,年费贡献近6亿元收入。那时候,盒马对于会员店的目标是“3年开100家”。然而战略摇摆始终困扰着这个新生业态。盒马既想复制山姆的高端会员制,又尝试低价策略,导致成本与体验失衡。北京建国路店的命运成为典型案例——选址CBD核心区承受每天15元/㎡的高租金(行业标准8-10元),却因客单价仅600元远低预期,开业7个月即关停。商品差异化不足是致命伤。自有品牌“盒马MAX”与普通门店商品同质化严重,部分商品甚至出现“同款不同价”的尴尬局面。比如,有消费者曾发现同款牛奶在会员店单价更高。并且,盒马的供应链短板在激烈竞争中也显露出来。当盒马试图用2023年的“移山价”对标山姆爆款榴莲千层蛋糕时,虽短期拉动销量却严重压缩利润,差异化不足导致用户复购率低迷。相比之下,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占比超30%,全球直采体系经过30年沉淀,盒马用5年时间难以突破。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管理层的变动也让这一调整快速被落实。2024年3月,原CFO严筱磊接任CEO后,盒马战略转向“盈利优先”。母公司阿里巴巴也同步收缩零售版图,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资产,表明了要更加聚焦且为财报负责的态度。盈利优先的策略也立竿见影。2025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盒马GMV达750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这也意味着,新一任的管理层的策略对财务的贡献成效明显,而策略也将被践行下去。关停会员店的同时,盒马正在加速布局另外两条业务线。这就是严筱磊掌舵后确立的双核心战略——盒马鲜生与盒马NB。2024年全年盒马在21个城市新增72家鲜生店,2025年计划再开近100家,进驻盐城、镇江、宜兴等新城。这些大店强化生鲜优势,线上交易占比超60%,30分钟配送网络覆盖50城。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盒马NB的崛起。作为主打社区硬折扣的业态,NB店面积约1000平方米(仅为会员店的1/20),SKU精简至1000-1200个,客单价控制在35-50元,还可以通过直接对接源头供应商,减少中间环节。比如,江苏昆山糖盒工厂可以实现“生产-配送江浙沪24小时达”的高效供应链。截至2025年3月,盒马NB门店已达216家,其中上海就有143家。这种轻量化、高坪效的模式,成为盒马开拓下沉市场与社区渗透的理想载体。2、重新理牌:迎战新对手与密集关店同样推出的策略,还有阿里整体会员体系的调整。8月4日,盒马宣布正式接入淘宝88VIP体系,88VIP会员可免费领取90天盒马会员权益。这一整合意义重大——淘天集团618数据显示88VIP会员已突破5000万,这些高价值用户直接成为盒马的潜在流量池。并且,有市场消息称,在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后,阿里旗下淘宝将上线全新大会员体系,打通饿了么、飞猪、盒马等阿里系资源,包含购物、外卖、旅行、出行等权益。而在此之前,美团已经于数月前就整合了自家的会员体系,在六个等级中覆盖了“神券”、酒店、出行、生活、影音及客服六大权益。从各家的整合也可以看出,新一轮以即时零售为主的互联网大战,并不是某一项业务的单兵作战,而是各家生态协同的效率之战。最近,美团重启的“快乐猴”硬折扣超市,带着“生鲜低价+动态定价”的组合拳杀入市场,直接对标盒马NB。其杀手锏是复用美团骑手资源——配送间隙让外卖小哥分拣订单,可使每单的配送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美团以生鲜为主的即时配送业务小象超市也在今年宣布加速,表示将继续扩大覆盖区域,逐步拓展到所有一二线城市。京东则采取差异化路线。七鲜超市先聚焦华北市场,采用“中心店+卫星小店”模式,继续探索生鲜品类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未来,盒马的任务不再是朝着昔日对标的对象盒马攻打,而是要防守这些在生鲜市场频频加码的老对手们,毕竟,他们一直是互联网时代,不可忽视的对手。并且,中国零售市场的特性成为关键变量。盒马会员店的溃退部分源于与中国消费习惯的错配——大包装商品不符合小型化家庭需求,消费者更倾向“小份量、近场即时配送”。同时,山姆最近“背刺”会员的风波也还未消散,如今更加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们,也将重新衡量这些会员的价值。而当前,盒马的布局也表明着,零售本质还是通过对供应链的深耕,实现效率的跃升。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盒马,在江苏昆山建成了自动化糖盒工厂。这里生产的自有品牌商品,通过精简供应链实现成本比市场同类产品低50%,支撑着盒马NB“天天低价”的承诺。盒马会员店的退场,本质是资本狂热退潮后对零售规律的敬畏。此前,当严筱磊将12种业态缩减至2种,放弃对标国际巨头的执念,盒马反而在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有行业人士指出,未来生鲜市场的竞争力,主要是看品质生鲜供应链和即时配送能力,而当前,这是盒马的竞争力,也是其他布局品牌正在追求的能力。作为消费者,人们在追求质价比的同时,也更追求方便快捷可抵达。也许,未来在生鲜市场,赢家不是最擅长模仿山姆的企业,而是能通过区域采购网络降本提效,在即时配送红海中开辟差异化的创新者。
41分钟前
1
日本吃人的下水道:花四个月把大爷救出来结果又下去了四个
我们之前聊过,今年一月,埼玉县发生了一起路面塌陷事件,一个70多岁的大爷连着卡车被“吞”进了地里。本来这只是一件小小的意外,但日本政府整整花了三个半月才把可怜的大爷“救”出来,引得日本网民纷纷吐槽。(见日本,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满地是“坑”了?)今年早些时候发生的路面塌陷事故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前几天,埼玉县又发生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悲剧:四名作业员在下水道排险检查作业中集体掉进下水道里,结果一个都没能爬上来,全都不幸身亡。前几天发生的下水道跌落事故现场这事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但背后的问题可一点都不好笑。更离谱的是,这件事和今年1月那场“卡车大爷掉坑里”的地面塌陷事故还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捞了四个月,还能叫“救”吗要说这故事的开头,还得从1月28日讲起。那天,埼玉县八潮市的一条马路上,74岁的卡车司机大爷正开着车哼着小曲,突然“轰”的一声,路面塌了!大爷连人带车直接掉进了一个深坑,动弹不得。埼玉县政府迅速开展营救,没想到越挖这坑越大,大爷也陷得越深,一场本该速战速决的救援行动就这样常为了拉锯战。据日本媒体报道,这坑是地下老化的下水道管道惹的祸,管道年久失修,导致路面支撑不住,直接塌方。更夸张的是救援效率,各方人马花了整整三个半月,到了5月中旬才把大爷捞出来,堪称“日本速度”的反面教材。网上的日本人自然对这效率气愤得不行,在SNS口诛笔伐。这场事故更是让埼玉县的市政部门如坐针毡,毕竟救援效率可是关乎每一个民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议题,路面塌陷事件本身更暴露了基础设施老化的严重问题。“杀人犯!这里可是县道啊!”“(县知事)赶快辞职吧”“管理县道的责任在埼玉县身上。这么长时间一点进展也没有只是挖了个坑。赶紧给我干活啊!”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出台了“国土强韧化计划”,重点修缮老旧道路和下水管道。于是,全国各地开始了大张旗鼓的下水道排险检查行动,作为“劣迹县”范围内的行田市自然更是行动的重中之重。可谁能想到,这“亡羊补牢”的行动,竟然又酿出了更大的悲剧。捞出来一个,掉下去四个时间快进到8月2日,地点换到埼玉县行田市的一个下水道检查现场。这天早上9点25分左右,四个50多岁的作业员——本间洋行(53岁)、樋口英和(56岁)、松村诚(54岁)和另一位北本市的54岁男性——正在为下水道管做排险检查。“吃人”的下水道这次作业是八潮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后遗症”,为了防止类似事件,行田市委托了琦玉市的“三荣管理兴业”公司进行紧急排险检查。八潮市路面塌陷事故之后,埼玉县大规模展开下水道检查工作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本间洋行第一个下到下水道里,准备检查直径1.6米、深约12米的下水道管。结果,他刚爬到一半,可能是闻到了什么不对劲的气味,或者脚下一滑,“啪”的一声就掉下去了。同伴们听到动静,赶紧凑过去一看,哎呀,人都没影了!于是,另三位好心的同事二话不说,纷纷跳下去想救人。结果呢?这三位也一个接一个地“失联”了。等到救援队赶到,四个大活人全没了踪影,救援队费了老劲捞上来之后,这几个人也陆续停止了心跳。这场景听着像恐怖片,但真相更让人毛骨悚然——事后调查发现,下水道里充满了硫化氢,浓度高达标准的15倍以上!硫化氢是什么?简单说,这是一种有毒气体,闻起来像臭鸡蛋,吸入高浓度会导致头晕、昏迷,甚至直接危及生命。这么危险的情况,保护措施应该很全面吧?并不。这四位作业员不仅没戴防毒面具,连最基本的防坠落安全带都没系!公司后来解释说,作业员觉得穿防毒服和安全带太热,怕中暑,就“现场判断”不戴了。硫化氢检测仪明明测出浓度严重超标,警报却没有响了,他们就这样硬着头皮上了。结果,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公司表示“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没有提供相关安全措施虽然这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硫化氢中毒和窒息,看似是意外,但这一切本可以避免。排险检查公司“三荣管理兴业”明明在6月提交了安全计划书,信誓旦旦地说会用安全带、注意有毒气体浓度,结果现场愣是一个都没落实。行田市这波操作,不仅带了个坏头,还真就出事了。埼玉的下水道,最危险的下水道这两起事件搁一块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前有八潮市的大爷掉坑里,后有行田市的四个作业员全军覆没,埼玉县可能深谙“黑红也是红”的道理,屡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有点好奇埼玉县发生的4名作业员死亡的下水道事故新闻就看了一眼。因为有今年一月埼玉县八潮市发生的到底坍塌事件才有这次的下水道作业事故,总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啊但说白了,不仅是埼玉县,日本许多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就像个上了年纪的老爷车,外表看着还行,里头早烂得不行了。八潮市的地面塌陷是因为管道老化,行田市的悲剧则是人为疏忽和安全意识的缺失。两件事合起来,简直是“天灾”加“人祸”的完美组合。年久失修的下水道日本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中后期,最老的至今都半个多世纪了。下水道管道老化、腐蚀问题严重,早就该大修了。可日本政府反应慢半拍,不仅翻新速度堪称龟速,真出了事救援还拖拖拉拉的,引得舆论一炸再炸。好不容易等来了“国土强韧化计划”,结果行田市这边又整了个更大的幺蛾子。东京市内的下水道也有年头了,国土强韧化计划迫在眉睫再者,作业员不戴安全带、不用防毒面具,公司的理由竟然是“怕热”?这听着实在是有点不负责任了。更别提公司明明承诺了安全措施,现场却完全没执行。这不是“现场判断”,而是“拿命开玩笑”。其实,日本对深达2米以上的下水道作业就已经有严格规定了,防坠落装备和防毒面具是一个也不能少。行田市这次12米深的下水道愣是没人当回事,还是太把生命安全当儿戏了。基础设施老化不是小事,再牛的工程也架不住时间这把杀猪刀。日本全国各地老旧管道多得数不过来,不赶紧修,路面塌陷迟早还得再出现。开始修归开始修了,对于排险检查公司也好,市政部门也好,安全计划书写得再漂亮,不落实就是废纸一张的道理,我相信埼玉县现在也算是见识到了。注意安全,从我做起啊埼玉县这半年真是“精彩纷呈”,先是大爷掉坑里,折腾了快四个月才捞起来;好不容易开始检查下水道,又有四位作业员稀里糊涂地送了命。一来一回还倒欠三个。下水道虽说是城市命脉,但暗藏着无数安全隐患。除了在日本生活的朋友们,日本政府要如何制定翻修和救援的相关机制其实与我们的关系也有点遥远了。把这一系列事故作为前车之鉴,加以警惕自然没错,但我们普通人能做的,还是下次路过窨井盖多绕两步吧。毕竟谁知道下面是不是又藏着什么惊喜呢?
1小时前
灾难性内爆,多名富豪深海丧生,事故原因公布
当地时间周二,美国海岸警卫队发布泰坦号潜水器内爆事故的最终调查报告,为这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盖棺定论。作为背景,泰坦号潜水器在2025-08-06潜入大西洋,前往位于3800米深处的泰坦尼克号残骸。但下潜90分钟后,距离残骸仅500米时发生灾难性内爆。包括潜水器运营公司“海洋之门”(OceanGate)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在内的5人瞬间死亡,其中有3人为付费游客。潜水器残骸数日后在海底被找到。美国海岸警卫队海事调查委员会在周二发布的335页报告中,认定“海洋之门”这家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在长达数年的持续犯错后,最终在2023年事发。潜水器的突然内爆是由于“结构完整性”的丧失,船上所有人都承受了每平方英寸4930磅的水压,导致“瞬间死亡”。委员会认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海洋之门”对泰坦号潜水器的设计、认证、维护和检查流程存在不足。报告还提出,“海洋之门”通过“有毒的公司文化”威胁员工不得提出安全担忧,并且对显而易见的事故征兆置之不理。报告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运营公司未能遵循“既定的工程安全和测试规范”。泰坦潜水器由碳纤维制成。这是一种坚固的材料,但此前未曾用于深海潜水器。部分原因是碳纤维在高压下不可靠,其层状结构会在所谓“分层”的过程中分离。大多数潜水器的船体由钛或钢制成。“海洋之门”在监测到潜水器存在多起安全问题后,仍选择在未检查船体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在事故发生前不到一年的潜水期间,船上乘客曾报告听到一声巨响。当时拉什表示这“只是潜水器在框架内晃动”,但传感器后来显示这是分层现象。美国海岸警卫队批评称,在已知船体异常后,“海洋之门”未对这些数据采取任何行动,也未进行任何预防性维护,且未在2023年泰坦尼克号探险前的长时间淡季中妥善存放泰坦号。造成这些匪夷所思行为的部分原因,是公司为了省钱。到2023年时,公司的财务压力已经导致拖欠员工薪水。一名前员工告诉调查人员,公司经济状况非常紧张,因此“做出了一些危及安全的决定”。同时,公司还通过“有毒的工作环境”——通过随时解雇员工和承包商的方式,阻止他们对安全表达担忧。在去年的听证会上,潜水器的视窗制造商作证称,公司产品的额定承受水深只有650米,远低于泰坦潜水器前往的3800米深海。报告特别点出了拉什的角色,称如果他幸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报告指出,拉什实际上担任了多个职位——公司CEO、安全官员和潜水器的驾驶员,这使得他在缺乏制衡的情况下,对潜水器的所有操作做出最终决定。报告也指出,由于拉什过于关注管理客人的期望,最终牺牲了所有人的安全。面对那些斥资数十万美元来看一眼泰坦尼克号残骸的贵宾,压力催生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心态,削弱了安全流程。对于监管机构,报告也提出了10余项安全建议。例如对现有商业潜水器行业实施“适当监管”;撤销现有潜水器的研究船只指定文件,随后要求所有者根据新的客船规定进行认证;报告还建议海岸警卫队应要求潜水器所有者在进行操作前提交潜水计划和应急响应计划。
1小时前
日赚500多万,《恋与深空》遭炮轰,叠纸“骗钱骗感情”?
近日,叠纸网络旗下《恋与深空》“塌房了”。近期其推出一款限时活动,首日热度登顶中国IOS畅销总榜。但大量玩家在氪金后发现,宣传中的“精美PV动画”与实装版本不符,存在“货不对板”。《恋与深空》资深玩家夏夏列出了此次事件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关键技能机制缺失;二是,战斗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所谓的‘三阶卡’与‘零阶卡’几乎没有实质性差异。”目前,叠纸旗下《恋与深空》在安卓平台的用户评分已暴跌至3.2分,并累计收到近4500条不推荐评价。针对此次活动内容引发的争议,叠纸官方向《BUG》栏目表示,“PV中画面皆为在研发阶段录制,主要以展示画面等视觉效果为主;具体技能设计和数值,以线上实装版本为准。”此外,叠纸还表示,“我们将更加重视各类素材的制作品质,也会强化必要的信息提示,希望给玩家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根据七麦数据统计,2025-08-06—31日,《恋与深空》在iOS端的预估营收高达1.58亿元,每天赚约526万元。叠纸游戏创始人为姚润昊,他被业界称为“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男人”,但他却认为自己并不了解女性用户,称“如果你尊重女性,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了解她们。”遭玩家投诉机制缺失、货不对板7月22日,叠纸游戏在微博、B站等各大平台同步发布《恋与深空》“沈星回·沉坠的冠冕”系列活动先导PV。“这可能是一年一次的大型活动,PV里的剧情制作和战斗技能都很吸引人,”玩家吹雪回忆道,“我们甚至自费为先导PV做宣传,大家期待都很高。”这种热情直接反映在数据上——该付费卡池7月25日正式上线当日,《恋与深空》冲上iOS畅销榜总榜第一。有数据统计,上线不到24小时,微博#沈星回暗蚀国王#话题阅读量飙破8000万,小红书上相关笔记曝光也冲上4000万+。为了获得该日卡套装,吹雪向《BUG》栏目透露:“我用上了提前三个月积攒的游戏资源,还额外充值了约578元人民币。”然而,这仅是此次氪金热潮的冰山一角。《BUG》栏目从《恋与深空》玩家获取的多份消费记录显示:有玩家仅7月25日活动首日总花费就逼近了5000元大关,也有不少玩家单日投入在2000-3000元。除现金支出外,许多玩家还消耗了长达数月的资源储备,背后隐藏着难以量化的隐形成本。但这些玩家很快发现,“沈星回·暗蚀国王”日卡实际缺少大量PV中的机制,存在不少的Bug,包括专武描述中“使用主动技时霸体”效果未实装、实战中聚怪效果异常、索敌偏移、叠阶收益过低等问题。“一是,关键技能机制缺失;二是,战斗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所谓的‘三阶卡’与‘零阶卡’几乎没有实质性差异。”玩家夏夏对此感到愤怒,“叠纸完全背离了当初的宣传承诺。”吹雪则向《BUG》栏目谈到,“叠纸的宣传PV并没有标注‘PV展示仅供参考’等类似的字样,所以才决定购买,结果却发现PV宣传和实际体验大相径庭”,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大量玩家针对此事进行维权,并直言,“实装效果远低于PV描述,误导玩家重氪。”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谈到,临时更改战斗机制,可能是游戏探索新的平衡性的一种选择,也不排除是通过新机制来增加氪金欲望的可能。“宣传PV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在游戏行业中司空见惯,如早年的‘开局一条鲲’。当然,此类宣传如果无法在游戏中得到真实呈现,需要在宣传界面上加入一定的提示,并且应该醒目。”叠纸回应:会强化必要的信息提示如今,当初的重金投入正转化为强烈的维权声浪。在社交平台上,一条“恋与深空千万氪条玩家联名致函”的博文在《恋与深空》游戏社群“发酵”,转发量破万。据统计,数百名VIP玩家集体维权,“要求恋与深空归还国王套原有机制强度,国王套必须与抽卡界面现有的PV的展示效果一致,只接受修复沈星回新日卡国王套原有机制原有强度,不接受任何一个折中方案。”自25日陆续发现该日卡套装存在与宣传视频不符的情况后,抽取了该套装的玩家立刻向游戏内客服、叠纸游戏专属VIP客服进行反馈。“最高峰的时候,有上千人在排队找客服进行投诉。”吹雪讲,“过去几天,我们一直和客服沟通这个问题,想要了解PV和实装为什么不符,但是叠纸没有给过我们正面的回应。”“这种冷处理的态度其实让我们很受伤,”一位玩家向《BUG》栏目表示,因为《恋与深空》本身就是一个女性向的恋爱战斗类3D游戏,我们除了付出金钱以外,还付出大量的情感投入,官方现在冷处理的态度,对我们来说情感上就很受伤。近期,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消费者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统计,收到消费者对叠纸网络《恋与深空》的大量投诉,大量玩家表达了对该游戏最新活动“沈星回·暗蚀国王”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不满与维权诉求。“消费保”数据显示,仅7月29日—7月31日,短短3日内,平台收到《恋与深空》玩家有效投诉超1500条。而在过去30天内,《恋与深空》在“消费保”平台上的投诉量高达6905条,其中“虚假宣传”相关投诉占比高达33.28%,位居所有投诉首位。针对此次活动内容引发的争议,叠纸官方向《BUG》栏目表示,“PV中画面皆为在研发阶段录制,主要以展示画面等视觉效果为主;具体技能设计和数值,以线上实装版本为准。”此外,叠纸还表示,“我们将更加重视各类素材的制作品质,也会强化必要的信息提示,希望给玩家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创始人姚润昊称“并不了解女性用户”《恋与深空》是一款由叠纸游戏开发的3D恋爱互动手游,于2025-08-06公测。自正式上线以来,营收表现持续攀升,吸金能力超强,迅速跻身国内乙游头部阵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更新的“沈星回·沉坠的冠冕”日卡套装上线后,《恋与深空》又一次登上了中国区iOS畅销总榜。根据七麦数据统计,2025-08-06—31日,《恋与深空》在iOS端的预估营收高达21,930,876美元。公开资料显示,叠纸游戏成立于2013年,公司创始人为姚润昊,公司以移动端女性向手游起步,当前拥有两条产品线,其中暖暖系列包括《奇迹暖暖》《无限暖暖》等游戏,恋与系列则包括《恋与深空》《恋与制作人》两部作品。从2013年在苏州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白手起家,到如今带领团队打造出全球累计注册用户近4亿的游戏矩阵,“85后”创业者姚润昊只用了12年的时间。“大量女性用户有玩好游戏的需求,好游戏的出发点就是从尊重用户需求开始,《暖暖》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姚润昊曾向媒体回忆其创作初衷时说到。随着暖暖系列的爆火,姚润昊也被业界称为“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男人”,但他却认为自己并不了解女性用户。“如果你尊重女性,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了解她们。”近日,叠纸游戏关联公司正发生密集的高管变动,姚润昊卸任多家公司法定代表人。爱企查App显示,近日,叠纸游戏关联公司上海叠纸互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叠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发生工商变更,姚润昊卸任芜湖叠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在2025年,Sensor Tower发布“中国手游发行商收入TOP30”榜单显示,叠纸游戏凭借《恋与深空》和《无限暖暖》的两款新游戏的突出表现,2024年12月全球收入环比增长75%,位列榜单第五位,仅次于网易。数据显示,2024年叠纸网络全球收入同比增长660%,达到2019年至2023年的收入之和,有三方数据预估其收入达到了约70亿元。但火爆之下,叠纸和《恋与深空》也多次陷入负面争议。2025年开年初,《恋与深空》因抽卡爆率异常引发了超2000名玩家的集体投诉,这一事件迅速登上了热搜。投诉玩家称,秦彻作为该游戏男主之一,大量抽卡数据显示其抽卡爆率远低于其他男主。有玩家认为,游戏官方有诱导强制消费之嫌,并造成经济损失。“这个游戏其实就是逼着你氪金,不氪的话就没办法解锁关键剧情、技能动画、战斗能力、穿搭套装等等,游戏体验也会打很大折扣。”一位资深玩家向《BUG》栏目谈到。而当被问及为何依然选择留在这个游戏时,她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我在这里得到了关怀,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虽然他是个纸片人,但我在这里得到了情绪价值,我不喜欢这个游戏,但是离不开他。”对于《恋与深空》的营收模式和未来发展问题,张书乐指出,“国产网游的特征就是氪金、伤肝,较之买断式单机游戏,其投入无上限,哪怕是二次元游戏也不能免俗。《恋与星空》走的是粉丝文化,选择的是针对女性玩家的纸片人老公模式,不仅在虚拟世界中赚钱,还通过谷子经济去销售游戏周边,这一点上,它走在了二游的前列,尽管‘恋与’系列一直都争议不断,但作为探路者的成功经验,还是值得肯定的。”
2小时前
3
第二场暴雨“爽约”了,北京人还在后怕
夏天的北京失去了最大的气候优势——干燥。穿的衣服,不消半日,变得湿答答的,有了酸酸的味道。频繁降下的雨,让个别人的老房子里长出了蘑菇,买的地瓜冒出了新芽;也有人说,北京的夏天有了南方的感觉,除了闷热潮湿,就连这种暴雨,都非常像华南常见的“暖区暴雨”。8月5日,清晨起床,大多北京居民的第一反应是看向窗外。地面水迹不多,空中的太阳正缓慢爬升,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按时“打卡”上班。但在这天,不少打工人却不用前往公司。前一日,北京市升级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北京应急管理局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外出,企事业单位除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最近十几天内,北京遭遇持续强降雨。尤其是7月下旬的这一轮,截至7月31日12时,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密云、怀柔等山区的40个乡镇、312个村落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在城区,居家办公的人内心也无法平静。面对少见的暴雨,人们关注灾情发展,更期盼晴天归来。新的一轮暴雨“爽约”了,严阵以待的北京人民放松下来。有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也有人转而踏上通勤路,回到既定的生活轨道里。预警“红警”预报是8月4日13时发布的。打开逐小时的天气预报,显示的都是同一图标——下雨(且降水概率均在六成以上)。如按预报所说,七月末的某些经历,似乎又要重演。对严峻天气形势最先做出反应的,是涉山涉水户外旅游的地方,所有景区、公园、林场、民宿均已停业。上轮降雨时,相关机构也是这么做的,但彼时,有个别网友未留意预警,便陷入困境。网友@涂涂今天吃什么就分享道:“十个人度过五天四晚断水断电的原始人的生活,睡过泥地,蹚过水,双脚深陷泥泞拔不出来,打过井水,铲过淤泥,与肆虐的蚊虫日夜周旋,一碗素面条也能吃得很香。村民们都很好,静姐作为主心骨好几天没合眼,刘叔也是跑前跑后。永远记得有个姐又是塞鸡蛋又是给桃,让我带在路上吃”。这一次,公告强调,在暴雨来临前,疏导游客返回安全地带,并做好受威胁游客疏散避险的准备。外地的游客显然对此更焦急,打算赴京旅行的他们,关心起几天后的动态,提问道:“想知道核心景点还在开放嘛?八号到北京,还挺担心的。”而据北京市交通委的消息,地面交通方面,重点强化山区线路安全管控,明确山区线路(含浅山区、沿河线路)应停尽停。外埠进京省际班车暂停,市郊铁路多趟列车停运。15时左右,一些打工人就接到了提前下班的消息。返家路上,有人看到河道边已经停好值守的车辆;在高速路的低洼地段,警示爆闪灯与工作人员也已提前到达;消防救援站的工作人员集结待命,车上备好物资,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强降雨。个别企业的打工人仍需打卡下班。为缓解焦虑,在预报发布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起来。有人问:“暴雨六点下,是要给下班的牛马浇透?”评论区里,人们更新着各地区的雨势,“回家路上,出单位的时候下雨了,坐标三元桥”“管庄还没下”……在暴雨面前,人们结成了某种共同体,共享信息的同时,也关心起彼此那一刻的生活。红色预警发布后,人们不断在社交媒体更新动态,哪里下雨,哪里有成片的乌云,只消刷几条帖子,即可知晓。一派等雨来的架势。此前,北京经历过等大风来、等冰雹来,最终的结局,都可算作是虚惊一场。所以在二轮降雨未等来前,有人也开始预测,“北京暴雨不会下多大的,越高调可能啥都没有。”对于预报,人们秉持审慎态度。因为有了上一轮强降雨的遭遇,不少人也表示理解,“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有单位让全员到岗防汛。面对迟迟不来的雨,人已然开始打盹儿,只得掏出折叠椅,眯上一觉,躺下前嘟囔一句,“今晚应该是下不了了”。也有人分享,自己的老伴儿在傍晚时开车进山了。临行前,她担心老伴儿的身体,对老伴儿说:“你一个老头儿,别添乱就行”。但“组织有安排,不去不行”。见雨一直不来,她提着的心也算是放下了些。平日,去某网红餐厅就餐,动辄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可在暴雨前夕,非必要不出门的人们,改变了拥挤的状况。“我趁着大家不敢出门,去某大厨吃了一顿没咋排队的丝瓜炒鲍鱼”。人们的话题也由此产生偏移,“他家的大鲫鱼好吃”“这菜辣吗?”“真是最馋逆行者”。当然,更多人还是选择留守家中。可一夜过后,他们蓦然发现,雨没有如约而至。被天气预报“放了鸽子”,有人起来像往常那样出门跑步,也有人提出质疑,“北京确实很大,但预报能不能尽可能更精准。预报全市暴雨,结果大部分区域只下了一点。当误差如此之大,是不是该好好研究了”。打工人还会担忧:“万一以后还是这样,单位会不会对红色预警脱敏?所以还是希望气象局能准确些”。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对此进行了回应:“根据昨天(8月4日)的数值预报模式结果,本来预计会出现一个低涡系统,而这个系统一旦出现,就会导致雨越下越大。但最后这个低涡系统并没有出现,导致实际降雨比预报出现明显偏小的偏差。”城区的雨确实没有大规模降下,但在密云、怀柔、平谷等地,降雨量并不算小。气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从8月4日13时至5日7时,全市平均降水量25.6毫米,为大雨等级;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上甸子,为182.8毫米,达到大暴雨等级;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平谷挂甲峪,5日4时至5时一小时降水66.5毫米。一些网友在更新的动态里,提到了雨情:“密云,我这从9点多一直下,而且是大暴雨,一直这状态,现在还在继续,没停,刚听到塌的声音了,听村群里说,附近的沟渠都满了,是山上下来的水。”怀柔神堂峪某营地的账号也讲述了最新情况。图片中,水已没过石阶,河道水量极大,“早七点,水位稍退了一点,我们的店长、员工在积极检查、清扫,还在等待上级部门的通知恢复营业”。在暴雨过后,密云古北口潮河水位再次上涨,从一些视频中看,水流相当湍急。而泄洪后的潮白河呈黄褐色,向下游奔流。河道周遭的公园早已封闭,水中的树木、健身器材,在4日前刚刚从水中露出踪迹,又在一夜后重新泡回水里。被第一轮暴雨侵袭的地区,仍受着自然灾害的影响。8月2日,当地博主@守村人老崔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他返回受灾的村里,查看被冲毁的民宿。那时,工作人员在清淤,河道里还“躺”着多辆汽车,想要进村,人需要坐进铲车的车斗里。想起在房顶坐了一夜等待救援的经历,他心有余悸。而此时,受灾的这些村子,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恢复,又迎来了一场新的暴雨。能肯定的是,雨停后,救灾、通路、疏河道的进程仍将继续。5日一早,就有人分享消息,“怀柔山里的车已经通了”。有人说,夏天的北京失去了最大的气候优势——干燥。穿的衣服,不消半日,就变得湿答答的,有了酸酸的味道。频繁降下的雨,让个别人的老房子里长出了蘑菇,买的地瓜冒出了新芽。也有人说,北京的夏天有了南方的感觉,除了闷热潮湿,就连这种暴雨,都非常像华南常见的“暖区暴雨”。区域气候真的改变了,至少从天气上来说,北京,乃至更广大的其他地区,固有的节气认知和生活方式,都将要被改变。暴雨暂且过境,扔给了人们一个常该拿出思考的问题:在当下,如何去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预警、防范、救灾,是一系列科学而成体系的课题,参与探讨的不仅是相关部门,每个普通人也该加入这一进程之中。但在讨论前,让我们先缓口气吧。天放晴了,太阳钻出云翳,日光会照拂每一寸土地。
3小时前